欢迎来到【友连木材网】!
loading
立即发布信息

    埃及_Egypt

    时间:2024-03-02 09:02:49  编辑:isky  来源:【友连跨境】  浏览:295次   【】【】【网站投稿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通称“埃及”,是位于非洲大陆东北端的国家,首都是开罗。埃及被认为是北非、中东和穆斯林世界的一个地区性大国,也是世界上的一个中等大国。埃及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97位。埃及还是非洲第三大经济体,按名义GDP计算,埃及是全球第33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是全球第20大经济体。埃及同时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和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创始成员国。


    /attachment/editor/20240302/1709340962zlwaf.jpg


    埃及被认为是古代文明存在的地区之一。它的文字记载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从民族和宗教上看,它是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国家。它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2020年2月超过1亿人。该地区遍布着数千年历史的古城遗迹和尼罗河沿岸众多的历史遗迹。埃及也被称为水源贫乏的国家之一,除尼罗河流域和自北向南流经的三角洲地区(尼罗河三角洲)外,全国95%以上都是沙漠。尼罗河口以东有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该国目前被认为是中东和北非地区人口第二稠密的国家,开罗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


    国名来源


    埃及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希腊词Aegyptos,而这个词又源自古埃及词HutKaa Ptah(普塔灵魂的神庙)。中文里的“埃及”一词,音译自古希腊语对古埃及的称呼Αἴγυπτος(Aigyptos),拉丁文作Aegyptus,法文作Égypte,英文作Egypt,而这又是古希腊人对古埃及早期首都孟菲斯(Hekaptah)的错误读法,其本意在古埃及语里为“卜塔神灵之家”,本指孟菲斯的一座卜塔神神庙,后成了孟菲斯的别称。古埃及人一般把自己的国家称为“凯美特”或“凯米”(Kemet,意为“黑土之国”)。


    地理


    埃及位于非洲大陆东北角,国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30大国家。该国95%的面积是沙漠,西部沙漠(利比亚沙漠)是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位于尼罗河以西,东部沙漠(Sharqiyah Desert)位于东部,濒临红海和苏伊士湾。西部沙漠有很多地区低于海平面,盖塔拉低地面积18000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133米,是非洲大陆仅次于吉布提阿萨尔湖的第二低点。


    西奈半岛北部是沙漠,南部是山区,包括埃及最高峰卡捷琳娜山(2637m)和据说摩西在旧时接受十诫的西奈山(2285m)遗嘱。苏伊士湾在西奈半岛和尼罗河谷之间变宽,形成狭窄的地峡,被认为是非洲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的边界。由于这片狭窄地段地势低洼,因此修建了苏伊士运河,该运河是连接红海和地中海以及欧洲和亚洲的大动脉。


    /attachment/editor/20240302/1709341089kcyyf.jpg

    埃及地形图


    尼罗河在邻国苏丹与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汇合,向北流经埃及,全长1545公里,在河口形成巨大的三角洲,注入地中海。阿斯旺以北,有一条人口稠密的河谷,但河谷并不宽阔,约5公里宽。在上埃及中部的奇纳(Qina)弯曲后,它有所加宽,在艾斯尤特(Asyut)附近,一条支流流入法尤姆(Fayoum)附近的伯克特卡伦湖(Lake Birket Qarun)(以前称为莫里斯湖(Lake Moeris))。这条支流形成了卡伦湖附近肥沃的法尤姆绿洲。


    另一方面,尼罗河三角洲的干流向地中海延伸约250公里,是开罗附近的典型扇形三角洲。三角洲地区曾经是该国最肥沃的土地,土壤由尼罗河输送,但随着阿斯旺高坝减少了尼罗河的水流量,来自地中海的咸水开始进入该地区。尼罗河谷传统上分为两个地区,下埃及和上埃及,与开罗接壤。前者指三角洲地区,后者指开罗上游的河谷地区。尼罗河谷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尼罗河谷以外几乎没有人居住,只有少数人居住在绿洲里。由于地势极其干燥且平缓,没有干河谷(干河),特别是在利比亚沙漠一侧。这里点缀着锡瓦、法拉夫拉、卡尔加、巴哈里亚和达赫拉等绿洲。尼罗河以东的沙奇亚沙漠地势有些陡峭,有几条河谷。红海沿岸降雨量也很少,但地处连接尼罗河和阿拉伯半岛的重要交通要道,因此有几个小港口


    气候


    埃及全国属沙漠气候,人口集中在尼罗河谷、三角洲地区和苏伊士运河附近,全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撒哈拉沙漠。夏季,白天气温可达40℃以上,甚至达到50℃。地中海沿岸仅出现少量降雨。下埃及冬季平均气温约为13-14℃,上埃及冬季平均气温约为16℃。2013年12月,开罗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首次降雪和积雪,引起人们的关注。


    经济


    埃及202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2496亿美元,即人均2573美元。它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被视为“NEXT11”国家之一,据称是继金砖国家之后第二个最有经济发展前景的国家。但就人均GDP而言,却是中东北非国家中最低的,约为土耳其的四分之一、伊朗的一半,甚至超过了摩洛哥和突尼斯北非同胞。


    /attachment/editor/20240302/1709341306reqxw.jpg


    埃及政府严重依赖三大外汇收入来源:苏伊士运河收入、旅游业收入和海外工人汇款,埃及政府很容易依赖这些来源。此外,它很容易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虽然没有石油等工业资源,但各种工业正在发展,预计未来将继续增长。近年来,信息技术(IT)产业发展迅速。然而,该国GDP的一半左右是由军事相关公司贡献的,这些公司主要负责农业和建筑业等行业。


    伊斯兰银行和现代银行的金融业都很发达,该国拥有庞大的投资者基础,唐纳德·特朗普政府任命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埃及女性投资者。到目前为止,用现金支付购物和水电费以及在柜台转账是很常见的。部分原因是给予现金作为小费或慈善机构的根深蒂固的习俗,但电子支付也迅速流行起来。这也是由于埃及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产生了减少与他人接触的需要。2024年1月31日,正式成为金砖国家成员。


    农业


    埃及曾经是世界上主要的棉花生产国之一,得益于尼罗河提供的肥沃土壤,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全年灌溉的引入减少了对尼罗河洪水的依赖,阿斯旺高坝的建设使得从上游筑坝成为可能。结果,由于水坝控制水位,农业用地显着扩大。尽管农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由于化肥的大量投入,成本增加,而近年来,作为典型农产品的棉花产品在价格竞争中却处于落后地位。20世纪70年代,由于农业机械化和各生产行业机器化,导致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导致劳动力外流到城市,导致公共安全卫生恶化,社会环境恶化以及社会政策成本的增加。


    20世纪80年代,随着石油工业工人数量的增加,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变得明显。这导致棉花及棉制品价格上涨,导致国际竞争力丧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下实现了5%的经济增长率,但除了在社会福利政策下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以及10%左右的失业率、增加支出外,该国资源匮乏,粮食依赖进口,导致该国面临结构性问题,200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目前,各国正在努力通过中小企业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创造就业机会,但尚未取得成效。2004年纳齐夫内阁组建后,一直致力于国有企业私有化和税收改革。2008年,全球食品价格飙升引发了示威活动。


    此外,受“阿拉伯之春”影响,2012年至2014年期间一度跌至2-3%区间,但随着政局稳定,2015年恢复至4%区间。此外,2016年响应IMF建议,进行了汇率大幅贬值、削减补贴等改革,对经济健康的预期导致境外资本流入增加,导致经济复苏。由于使用大量农药,农业价格昂贵,但日本保持着相当高的粮食自给率。小麦是称为aesh的主食面包的原料,国内生产活跃,但即使在2010年代,也无法满足国内的全部需求,大约一半的小麦依赖进口。水稻生产也由来已久,自1917年开始引进粳米。太平洋战争(1948年)后的粮食短缺时期,被进口到日本并用于配给。


    采矿业


    石油为埃及矿产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石油产地原在红海西岸,有盖里布(Ras Gharib)、洪加达(Hurghada)两油田,但此区产量逐渐减少,新油田在西奈半岛,有苏尔、阿尔、贝兰(BalaeenI)等地。西奈石油中多硫质,故须作去硫处埋,再行裂炼。磷石主产于红海西岸,以奎沙尔(Quseir)为中心;锰矿产于西奈半岛西部;铁砂主产在巴哈里亚(Bahariya)绿洲,为含铁成分50%的赤铁矿。


    与中国关系


    1956年5月17日,埃及承认中国,成为阿拉伯联盟最早承认中国的国家,5月30日,中国和埃及建交。2011年,埃及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五大贸易伙伴,2012年为第四大。2013年,双方贸易额达102.13亿美元。中国从埃及进口原油、液化石油气及大理石等,而埃及则从中国进口纺织品和机电产品等。


    交通


    历史上,埃及的主要交通支柱一直是尼罗河。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的水流变得更加平静,使其成为一条更加稳定的交通路线。但货物运输主要通过卡车进行,内河运输国内份额仅为2%。还有名为“farucas”的传统帆船和供游客游览的内河游船。埃及的铁路由国有埃及铁路公司运营。运营总里程5063公里,从开罗出发,连接尼罗河三角洲和尼罗河谷主要城市。该国由多家航空公司运营,其中包括旗舰航空公司埃及航空。开罗国际机场是该地区的枢纽机场之一。


    旅游


    埃及旅游资源丰富,原因是拥有长久的历史,和神秘的文化,在2009年和2010年,埃及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中东地区(不含以色列)最多旅客到访的国家,旅游业为国家带来巨额收入,成为国家经济支柱之一。


    人口民族


    埃及人口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根据埃及中央动员和统计局(CAPMAS)的数据,截至2024年2月11日,埃及人口已突破1亿。埃及年轻人数量非常多,人口结构呈金字塔型。然而,尽管年轻人数量在增加,但经济却没有那么大的扩张,使得年轻人失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阿拉伯语是当今埃及的官方语言。这是在伊斯兰征服时期引入的,并在埃及成为伊斯兰国家的同时传播。然而,虽然官方语言是普通阿拉伯语(Husshah),但实际上使用的是阿拉伯语的埃及方言。


    /attachment/editor/20240302/1709341148n40zi.jpg

    埃及人口分布图


    埃及人口多为阿拉伯人,由穆斯林和基督教徒(科普特教会、东正教等)组成,也有贝都因人(游牧民族)、柏柏尔人、努比亚人、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希腊人等。从基因上来说,生活在埃及的人民大部分都是古埃及人的直系后裔,因此也被称为埃及人。确实,由于民间交流以及该市在伊斯兰长期统治时期作为城市的重要性,许多阿拉伯人迁入并定居在该市。


    历史事实是,当1258年阿拔斯王朝崩溃时,包括哈里发周围的人在内的许多人移居埃及(主要是开罗附近),这就是整个中东地区交流活跃的一个例子。近代以来,开罗已成为一座全球化城市,历史上爱资哈尔大学是逊尼派伊斯兰教最负盛名的教育机构,吸引着来自中东各地和伊斯兰国家的人们。


    而且,也许是因为古埃及文明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对现代埃及不太了解的人往往会想象现代埃及人就像古埃及人一样。换句话说,古埃及人建造了吉萨大狮身人面像和吉萨大金字塔,信仰太阳神和其他各种神灵(埃及神话),往往直接套用到现代埃及人身上。然而,如上所述,现代埃及人90%是穆斯林,是母语为阿拉伯语的阿拉伯人。他也是在阿拉伯世界中占有相对领先地位的阿拉伯人代表之一。


    宗教


    伊斯兰教占该国宗教的90%(主要是逊尼派),被宪法指定为国教(如上所述,目前禁止宗教政党活动和伊斯兰教活动)。其他教派中,9%是埃及本土基督教会科普特教会的成员,1%是其他基督徒。


    饮食文化


    埃及目前共有七项世界遗产,包括六项文化遗产,一项自然遗产。埃及位于北非撒哈拉沙漠东部,全国大部分地区属沙漠气候,但北部海岸属温暖的地中海气候,尼罗河河口延伸的尼罗河三角洲则属温暖的地中海气候,具有草原气候。尽管降雨量很少,但尼罗河丰富的水量使盆地和三角洲地区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菜肴以谷物、蔬菜、水果等丰富的农作物、地中海和尼罗河的海鲜以及羊肉、牛肉和鸡肉等肉类为原料。据说起源于古埃及的春节Shanmu Naseem(春节)有丰富的饮食文化与节日相关,例如fiseeh,一种用鲻鱼腌制和发酵制成的鱼菜。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