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_Hong Kong
香港(Hong Kong),正式名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是全球大都市和金融中心,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在“一国两制”政策下,并根据《基本法》,除外交和国防由中央政府负责外,它在所有方面都享有“高度自治”。香港维持着自己的货币、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出入境管理、交通法规以及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其他方面,与中国大陆有很大不同。
香港最初是一个贸易港口,于1842年成为英国殖民地。1983年被重新归类为英国属地,直至1997年将主权移交给中国。其壮观的天际线和幽深的天然港口,其作为东西方交汇的国际大都会中心的身份体现在其美食、电影、音乐和传统中。香港总人口中汉族占95%,其他人口占5%。香港人口为700万,土地面积为105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自然地理
香港位于中国南部海岸,距澳门以东60公里,珠江三角洲对面。东、南、西三面环海,北隔深圳河与广东省深圳市相望。面积达1104平方公里,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以及200多个其他岛屿,其中最大的是大屿山,总面积中,陆地面积为105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50平方公里。
由于香港大部分地表都是丘陵至山地,坡度陡峭,因此全港土地面积不足25%已开发,其余土地面积约40%被保留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大部分区域性城市发展位于九龙半岛、香港岛北部边缘以及分散在新界各地的定居点。该省最高峰是大帽山,海拔958米。香港海岸线漫长、凹凸不平、蜿蜒曲折,同时也拥有众多海湾、河流和海滩。
简单历史
人类在香港居住,大约已有7000年历史,香港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大湾文化”,分布在舂坎湾、南丫岛的大湾和深湾等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夏商时期,古越族人开始从广东移居香港。春秋战国时期,香港属于百越族的范围,其为完全不同于中原部族之南方部族,种类多,善于捕猎、驾船,以鸟形风神作图腾,不断南迁,经常由香港出发扬帆远航。
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曾停留香港,返回英国后使团中一史家称:“从船舶进出的便利和陆地环绕的地形看,这个港口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良港”。1841年1月26日,英国海军在水坑口登陆升旗,香港正式成为英国属土。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香港岛。
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德国、法国、俄国借口要求租地;其后局势紧张,英方认为如要防卫香港,必须取得邻近土地的控制权。根据1898年6月9日在北京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方同意把九龙界限街以北直至深圳河的新界地域,以及235个岛屿租借予英国,为期99年,从1898年7月1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
参考中国和英国于1984年12月19日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将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整个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中国。中国在《联合声明》中承诺,在已故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下,香港不再实行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在50年(2047年)内不会改变。香港还有机会在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外的所有事务上获得充分自治。
1960年美军提康德罗加号航空母舰于维多利亚港
经济
香港曾被米尔顿·弗里德曼描述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实验地。它保持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连续15年被经济自由指数评为世界上最自由的地区。它是重要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是亚太地区企业总部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并因其经济发达而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高增长率和快速发展。1961年至1997年间,香港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80倍,人均GDP增长了87倍。
香港证券交易所是全球第七大证券交易所,截至2009年12月,其市值为2.3万亿美元。那一年,香港筹集了全球首次公开募股(IPO)资本的22%,使它是世界上最大的IPO中心。香港的货币是港元,自1983年以来一直与美元挂钩。
传统上,香港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大多是被动的,几乎没有采取产业政策,也几乎没有进出口管制,允许市场力量和私营部门决定实际发展。在“积极不干预主义”的官方政策下,香港经常被引用为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作为出口驱动的制造业中心迅速工业化,并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转型为服务业经济。
香港在20世纪90年代成熟为金融中心,但在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的严重影响,国内外需求复苏带动经济强劲复苏,成本降低增强香港出口竞争力,长期通货紧缩结束。
人口
香港居民有广府人、福建人、客家人、蛋家人,真正土生土长为数不多,除战后在香港出生外,其余多是不同时期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及上海等地移民。现在,按人口计算,香港是中国第四大城市。以地区来算,香港是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国家,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接近6700人。尽管人口密度很大,但据报道,香港仍然是亚洲“最环保”的城市之一。大多数香港人住在高层公寓楼里。那里的其他空地总是被花园、灌木丛和灌木丛覆盖。香港约有60%的土地划作森林保护区和郊野公园。
香港漫长的海岸线亦提供适合居民休闲的沙滩。与此同时,尽管香港已被列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但香港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香港政府事务使用粤语。那里的大多数中国人无论在家还是在办公室都说这种话。即便如此,这个地方还是能听懂英语的。这里有1/3的人口通常在工作中使用这种语言。所有主要宗教均可在香港自由信奉。但由于儒家传统,祖先崇拜是这里最有影响力的习俗。
教育
尽管存在国际体系,但香港的教育体系遵循英国的教育体系。政府维持以粤语(母语教学)为教学语言的政策,以书面中文和英文。中学强调“两文三语”技能,加强普通话教育。国际学生评估计划将香港的教育体系列为世界第二。香港的公立学校由教育局负责管理。实行三年制非义务教育幼儿园制度,然后是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育、两年非义务高中教育,直至考取香港中学会考,以及为期两年的预科课程,可通往香港高级程度考试。
流行文化
香港获誉为“华人流行文化之都”,最大贡献是将流行文化带入华人世界,香港文化向全球输出东方之珠的魅力。获誉为“华人娱乐码头”的香港拥有大中华地区最发达、最先进的文化产业。无论是电影、电视、电台广播还是乐坛,香港娱乐业一直带领潮流。
香港典型的霓虹灯招牌
粤曲是香港早年普及娱乐,随着1920年代“省港班”兴起,薛觉先和马师曾等人士着手改良歌唱腔调,出现薛马争雄的粤曲黄金时代。此时香港流行文化与广州一衣带水,如省港班就是穿梭港粤两地以至到东南亚演出,并未形成独特香港文化。1950年代,香港开始汲取上海普及文化,加上欧美多年影响,1950年代至60年代都以华语流行音乐和欧西流行音乐为主,粤语流行音乐还未普及。
香港人口密集,加上科技日渐发达促使传媒发展迅速,另类文化能于大众社会广泛流传。例如曾灶财为香港创造新文化,政府更保育他的书法作品;亦有港式幽默、无厘头文化等。
饮食
香港人极为重视饮食,除以粤菜闻名外,日、韩、台、越、泰、印度及欧洲的菜系亦十分常见,享有“美食天堂”的称号。2008年12月,米其林为香港出版美食指南。早年香港人习惯上茶楼,早上泡一壶茶、叫两件点心(一盅两件),成为西方人眼中典型的香港饮食文化。受英国影响,港人同样喜好下午茶,多数吃一件三文治、蛋挞,喝一杯奶茶或咖啡。
在华洋杂处下,香港发展出名为茶餐厅的独特餐馆,而大牌档及冰室也曾经是非常普遍的食肆。冰室原本出售三文治、咖啡等廉价西式小食,后来食品种类逐渐增加,又与西菜馆和餐室的模式结合,演变成为今日的茶餐厅。茶餐厅引入传统中国小炒及欧美食物,后来更发展至晚饭小菜,并且自创炒或捞即食面、菠萝油(菠萝包加牛油)、柠檬七喜/柠檬可乐、鸳鸯(港式奶茶加咖啡)等,款式可谓多元化。
最早以茶餐厅名义经营的为1946年开办的中环兰香阁茶餐厅,1952年开业的兰芳园则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茶餐厅。茶餐厅噪音是华人特有,是生活实质部分,坦然的不整洁感,风情自由自在。此外,香港街头小食也多姿多彩,小食中例如鱼蛋、鸡蛋仔、砵仔糕、煎酿三宝、碗仔翅和车仔面等均深受香港人欢迎。
香港深受外来饮食文化影响。中环兰桂坊、苏豪区、湾仔及尖沙咀酒吧林立,而慕尼黑啤酒节更由1991年起每年于尖沙咀广东道举行;亦有不少从外地传来的潮流饮食,如来自英国的奶茶、澳门的葡挞、中国台湾的珍珠奶茶、日本的寿司及美国的家乡鸡、意大利薄饼、甜品芝士蛋糕等。
传统本地菜以广东菜、客家菜及潮州菜为主,盆菜则是新界原居民在节庆时的传统菜。香港临近海洋,因此海鲜也是常见菜色,亦发展出如避风塘炒蟹的避风塘菜色。另外,位于香港仔避风塘的珍宝王国是著名的海上食府,而西贡市、南丫岛、流浮山和九龙鲤鱼门也是食海鲜的好地方。
快餐方面,美式快餐主要由麦当劳及肯德基经营,而香港也发展出自己的港式快餐,当中以大家乐、大快活及美心MX等集团为代表;以走高级茶餐厅路线的翠华餐厅,及以中式烧味店驰名的太兴烧味,也发展成为港式快餐连锁店。另外,日本著名盖饭快餐吉野家及主要经营广东粥品的海皇粥店,亦先后以连锁式经营,于1990年代打入香港的快餐市场。
- Batam_巴淡岛[图]
- Rotterdam_鹿特丹[图]
- Prague_布拉格[图]
- Ravenna_拉韦纳[图]
- Poti_波季[图]
- Karachi_卡拉奇[图]
- Monterrey_蒙特雷[图]
- Doha_多哈[图]
- Asuncion_亚松森[图]
- Antwerp_安特卫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