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_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简称印尼,全名印度尼西亚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是东南亚的一个群岛国家,位于亚洲和大洋洲大陆之间、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印尼是世界第14大国家和最大的群岛国家,面积190万平方公里,它也是世界上岛屿数量第六多的国家,别称“万岛之国”,拥有17504个岛屿。
印度尼西亚与美国一样,是世界上多种族、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总人口约2.38亿。印度尼西亚目前的首都是雅加达,2022年1月18日,印尼政府指定位于北佩纳扬巴塞尔摄政区的加里曼丹群岛首府城市取代雅加达为新首都。
概况
印度尼西亚的历史深受移民和殖民国家的影响。自7世纪,即三佛齐(Sriwijaya)这个以巨港为中心的印度教与佛教格局的王国建立以来,印度尼西亚群岛一直是重要的贸易地区。三佛齐王国与中国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建立了宗教和贸易关系。公元4世纪初至13世纪,印度教、佛教的宗教和文化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生长、发展并被同化。此后,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商人和学者带来了8世纪至16世纪左右的伊斯兰宗教和文化。
15世纪末的大航海时代,欧洲列国来到印度尼西亚群岛,争夺马鲁古香料贸易的垄断权。印度尼西亚(当时称为“荷属东印度群岛”)在经历荷兰殖民统治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即1945年8月17日宣布独立。此外,印度尼西亚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和问题,从自然灾害、大规模腐败行为、社会冲突、分裂主义运动、民主化进程和发展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变革和发展以及快速现代化。
印度尼西亚由不同的民族、语言和宗教组成。从民族群体来看,印度尼西亚由土著民族组成,即南岛人与美拉尼西亚人,其中南岛人数量最多,居住在印度尼西亚西部。其中爪哇人和巽他人是最大的民族,占印度尼西亚总人口的57%。印度尼西亚的国家座右铭是“Bhinneka TunggalIka”(多元但仍为一),意思是形成一个统一国家的社会文化多样性。除了人口稠密和面积广阔之外,印度尼西亚的自然环境支持世界上第二大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名称来源
“印度尼西亚”一词源自古希腊语“Indus”(指印度的印度河)和“nesos”(意为“岛屿”)。因此,印度尼西亚一词的意思是“印度群岛”地区,或印度领土上的岛屿;这是指两个国家(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相似之处。1850年,英国民族学家乔治·温莎伯爵最初提出用“Indunesia”和“Malayunesia”来称呼“印度群岛或马来群岛”的居民。
伯爵的学生詹姆斯·理查森·洛根使用印度尼西亚一词作为印度群岛的同义词。不过,荷属东印度媒体上的荷兰学术写作并未使用“印度尼西亚”一词,而是使用“马来群岛”(Maleische Archipel)一词;荷属东印度群岛(Nederlandsch Oost Indië)或印度群岛(Indië);甚至还有“Insulinde”。
首都
迄今为止,印尼的首都位于雅加达。然而,自2019年以来,印度尼西亚政府已开始将首都迁往东加里曼丹省,计划于2024年落成。自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独立以来,印尼事实上的首都一直位于雅加达。1946年1月4日,荷属东印度群岛民事政府(NICA)军队占领雅加达,国家首都迁往日惹,1948年12月19日,中央政府因总统苏加诺和副总统被捕而陷入瘫痪,首都迁往武吉丁宜。
历史上印度尼西亚的首都
在印度尼西亚联合共和国(RIS)时期,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首都位于日惹,而RIS的联邦首都位于雅加达。1950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统一国家后,该国首都再次设在雅加达。1961年8月28日,政府颁布了1961年第2号总统条例,确认雅加达作为国家首都的地位。2019年,佐科·维多多总统通过中央政府进行了设计研究,进行了宣言,确定了新首都的选址,即北佩纳扬巴塞尔区和库台卡塔尼加拉区的一部分。
政府甚至于2020年1月组建了团队实施首都搬迁,原定于2020年中期进行建设,但由于Covid-19疫情而不得不推迟。2022年1月18日,众议院通过了《国家首都法》,其中规定了新首都城市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大纲,该计划随后于2022年2月15日颁布。2022年3月14日,佐科总统与印尼各地省长和副省长在群岛首府零点举行了统一印尼三十四个省土地的象征性仪式。
地理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位于东南亚、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洋洲大陆之间、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该国拥有17504个岛屿,分布在赤道周围;共有16056个岛屿有标准化名称,约有6000个岛屿无人居住。印度尼西亚的大岛有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与马来西亚和文莱达鲁萨兰国共享)、苏拉威西岛和巴布亚岛(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共享)。
印度尼西亚国土从东到西绵延5120公里,从北到南1760公里。印度尼西亚陆地面积为191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为3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8万公里。印度尼西亚的领土边界是从岛屿开始测量的,使用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印度尼西亚的最高点是巴布亚省中部的本哲再也(Puncak Jaya,海拔4884米)。北苏门答腊岛的多巴湖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湖,而印度尼西亚最长的河流是西加里曼丹的卡普阿斯河。
气候
一般来说,印度尼西亚属于热带气候。沿海地区平均气温为28℃,内陆和高原地区为26℃,山区为23℃,湿度范围为70%至90%。影响印度尼西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不是气温或气压,而是降雨量。印度尼西亚的季节变化,即雨季和旱季,与季风的移动有关。十月至二月,西季风从亚洲经印度尼西亚吹向澳大利亚,导致降雨量高,特别是在印度尼西亚西部。
同时,4月至8月反方向移动的东部季风带来的水汽不多,带来降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过渡季节,当太阳穿过赤道时,风势微弱,移动不稳定。然而,并非印度尼西亚所有地区都有相同的降雨模式。除季风区外,还有赤道地区受热带风交汇区影响,以及局部地区的风型与季风相反。
多项研究预测印度尼西亚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利影响包括由于排放量有增无减,到本世纪中叶平均气温上升约1°C,干旱和粮食短缺频率增加(由于降雨和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的季节性模式以及各种疾病和森林火灾。海平面上升也威胁着印度尼西亚沿海地区的大多数人口。贫困人口可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群体。
地质学
从构造上看,印度尼西亚大部分领土非常不稳定,因为它位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等几个构造板块的交汇点。这个国家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因此火山众多,地震频繁。火山弧从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巴厘岛和努沙登加拉省延伸到苏拉威西岛东北部的马鲁古班达群岛,在大约400座火山中,大约130座仍然活跃。
据信,公元前7.7万年左右的超级火山喷发形成了多巴湖,导致了火山冬季和世界气温多年下降。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喷发和1883年的喀拉喀托火山喷发也是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大火山喷发之一。最近发生的影响印度尼西亚的最大地震是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海啸。
经济
印度尼西亚在爪哇岛以外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原油、天然气、锡、铜和黄金。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五大天然气出口国,尽管最近它已开始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主要农产品包括大米、茶叶、咖啡、香料和橡胶。贸易部长Zulkifli Hasan表示,第125/2022号总统条例包含政府的粮食储备,这是国家经济的优先事项。服务业对GDP的贡献最大,2005年达到GDP的45.3%。同时,工业部门贡献40.7%,农业部门贡献14.0%。
在爪哇使用水牛犁田,农业为过去数世纪最多人从事的产业
尽管如此,农业部门的就业人数比任何其他部门都多,即占9500万劳动力的44.3%。服务业就业人数占36.9%,其余工业部门就业人数为18.8%。印尼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日本、美国以及周边国家,即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尽管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印尼仍然面临着贫困领域的重大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猖獗的腐败造成的。透明国际在2023年发布的清廉指数中将印度尼西亚排在180个国家中的第143位。
交通
印度尼西亚公路总长43万公里,城市有公共汽车,连接泗水及马都拉岛的苏腊马都大桥为印度尼西亚最长的桥梁,于爪哇、马都拉岛及苏门答腊岛建有铁路。其中爪哇岛的铁路路线最为密集,铁路总长5042公里,其中565公里完成电气化,水路交通如岛际、远洋及内河运输等在国内交通相当重要,主要港口包括丹绒不录(雅加达)、丹绒佩拉(泗水)、三宝珑、马辰、巨港、望加锡、潘姜(楠榜)等。
印度尼西亚是万岛之国,因此拥有676座机场。,国营航空公司嘉鲁达印尼航空有33条国内及18条国际航线,另一家国营航空麦巴迪航空则以国内线为主,另有数十多家私营航空公司。,国际机场也有直航至许多国家,但首都雅加达的交通十分混乱。
人口
根据2023年人口普查,印度尼西亚人口为2.702亿人,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1人。印度尼西亚人口分布不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特大城市雅加达到与世隔绝的巴布亚部落。截至2023年,约54.7%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大约有800万印度尼西亚人居住在国外;他们大多数居住在马来西亚、荷兰、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香港、新加坡、美国和澳大利亚。
印度尼西亚常见的香草和香料
民族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民族丰富的国家,约有1340个民族。印度尼西亚大部分人口为南岛人后裔,也有美拉尼西亚部落群体,也可能有波利尼西亚人和密克罗尼西亚人,特别是在印度尼西亚东部。根据语言和地区起源划分的族群,例如马来语、米南加保语、爪哇语、巽他语、巴塔克语、马都拉语等。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大约40-42%的人口是爪哇人,由于移民计划,他们几乎居住在整个印度尼西亚。尽管如此,印度尼西亚公民仍持有印度尼西亚民族意识以及强烈的区域认同。
土著和原住民这两个词曾经被用来指拥有相同社会文化遗产并被视为印尼本土人的群体。1998年,BJ哈比比总统指示停止在国家生活中使用土著和非土著术语。一些亚洲大陆民族,如华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很早就来到群岛,然后定居并被同化,成为群岛的一部分。
2023年人口普查显示,印尼约有500万华人,均匀分布在印尼几乎所有地区(特别是城市地区);300万阿拉伯人,尤其是爪哇岛、苏门答腊岛、部分地区。加里曼丹岛和苏拉威西岛部分地区。与此同时,印度裔人口仅数十万左右,分布在棉兰、雅加达、北干巴鲁和班达亚齐等印度尼西亚多个地区。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在棉兰市,有大量印度裔/后裔的地区,即小印度和甘榜马德拉斯。
语言
印度尼西亚有700多种地方语言,大多数印度尼西亚人口普遍将其作为母语和日常语言。这些地方语言大多属于南岛语系,此外,印度尼西亚东部还有270多种巴布亚语言。根据使用者数量,日常使用最广泛的地方语言分别是马来语、爪哇语、巽他语、马都拉语、巴塔克语、米南加保语、布吉斯语、巴塔维语和班加语。
该国的官方语言是印度尼西亚语,它是马来语的众多变体之一。印度尼西亚语自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以来就通过青年誓言被提议作为统一语言,并于1945年通过宪法确立。国家对国语的干预是通过语言发展和发展机构进行的隶属于印度尼西亚教育、文化、研究和技术部。
正规教育教授多种外语。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已从小学阶段开始向学生介绍。许多学校教授其他外语,例如德语、法语和日语,作为高中阶段的补充。对于在印度尼西亚占多数的伊斯兰教信仰的追随者来说,阿拉伯语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外语,因为它必须在某些日常祈祷中练习,例如祈祷,并且在宗教学校及后续级别。然而,阿拉伯语在印度尼西亚存在初期并没有成为通用语言。
宗教
尽管宪法保障宗教自由,政府只承认六种宗教,即:伊斯兰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和儒教,同时,传统宗教和其他宗教的信徒仅作为“追随者”得到有限的承认。2018年,印度尼西亚拥有2.31亿信徒,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有近3000万人,更准确地说,有2860万人信奉基督教,其中2020万人是基督教新教信徒,830万人是天主教徒,470万人是印度教徒,200万人是佛教徒,8.1万人是儒家信徒,以及10.8万名其他宗教信仰(主要是传统/地方宗教)的信徒。
雅加达的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国家清真寺
几乎所有印度尼西亚公民(约86.70%)信奉伊斯兰教,几个部落大多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即:巴塔克、托拉雅、达雅克、尼亚斯、米纳哈萨、安汶等。大多数印度教徒是巴厘岛人和印度尼西亚的印度后裔,大多数佛教徒和儒教徒是印尼华人。印度尼西亚原住民最初信奉万物有灵论、异教和地方活力论,这是南岛人民的共同信仰。
他们崇拜祖先的神灵,并相信超自然的神灵可能居住在某些地方,例如大树、岩石、森林、山脉或圣地。印度尼西亚土著信仰的例子包括Sunda Wiwitan、Kaharingan和Kejawen。它们对其他宗教的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爪哇阿班甘、巴厘岛印度教和达雅克基督教,这些宗教都是不太正统和融合的宗教形式。
文化
印尼有大约300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数百年发展起来的文化遗产,受到印度、阿拉伯、中国、欧洲文化的影响,也包括自己的文化,即马来语。例如,传统的爪哇和巴厘岛舞蹈具有印度教文化和神话的元素,例如Wayangkulit,它展示了有关印度教神话《罗摩衍那》和《巴拉塔尤达》事件的故事。
许多舞蹈艺术也包含伊斯兰价值观。其中一些舞蹈可以在苏门答腊岛找到,例如Ratéb Meuseukat舞蹈、Saman舞蹈和亚齐省的Seudati舞蹈。来自各个地区的pantun、gurindam等艺术,例如马来pantun和其他pantun,经常在某些活动中使用,即活动、艺术表演等。
时尚
在时尚领域,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就是蜡染工艺。以蜡染工业闻名的几个地区包括日惹、梭罗、井里汶、班德兰、加鲁特、打横和北加浪岸。这种蜡染工艺也被其他国家称为蜡染工业。[423]从沙璜到马老奇的其他正宗印度尼西亚服装可以从每个地区穿着的特点来识别,包括来自西苏门答腊岛(米南加保)的带有Songket的Kurung服装、来自北苏门答腊岛(巴塔克)的Ulos服装、Kebaya服装、典型的达雅克服装加里曼丹、南苏拉威西的博多服装、巴布亚的科特卡服装等。
建筑学
印尼建筑反映了该国的整体文化、历史和地理的多样性。侵略者、入侵者、传教者、贸易商和商人通过影响建筑风格和技术带来了文化变革。传统上,最强烈的外国建筑影响来自印度。然而,中国、阿拉伯以及自19世纪以来的欧洲影响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在各省的传统房屋和/或皇宫中仍然可以看到印度尼西亚古代建筑的特点。Taman Mini Indonesia Indah是雅加达的旅游景点之一,是一个微型印度尼西亚,展示了印度尼西亚建筑的多样性。一些典型的印度尼西亚建筑包括Rumah Gadang、国家纪念碑以及万隆理工学院的土木工程和规划学院大楼。
美食
印尼美食因地区而异。米饭是主食,配以肉类和蔬菜菜肴。香料(尤其是辣椒)、椰奶、鱼和鸡肉是重要的配料。纵观历史,印度尼西亚一直是两大洲之间的贸易场所。这导致许多香料、食品配料和烹饪技术从马来人、印度、中东、中国和欧洲引进。所有这些都与印尼传统食物的特点混合在一起,产生了许多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多样性。甚至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也先于荷兰人将许多来自新世界的产品带到了印度尼西亚。
炒饭,一种源自印度尼西亚的食物
参巴酱、沙爹、肉丸、soto和炒饭是印尼人每天都会吃的一些食物。除了在摊位或餐馆供应外,还有由旅行商人使用手推车或挑杆出售的各种典型的印度尼西亚食品。这家商贩提供鸡肉粥、鸡肉面、丸子面、炒面、炒饭、各种soto、siomay、satay、uduk饭等。供应巴东米饭(即米饭搭配各种巴东美食配菜)的巴东餐馆在印度尼西亚的各个城市都很容易找到。
除此之外,Warung Tegal以实惠的价格提供典型的Tegal爪哇美食,也很受欢迎。椰浆饭或混合米饭,其中含有米饭和精选的配菜或蔬菜,在火车站、市场和巴士总站等公共场所的米摊出售。在日惹及其周边地区,NasiKut被称为Nasi Rames,个头小,价格便宜,通常在angkringan(一种街边摊)出售。传统市场上经常出售蛋糕等小零食。这些蛋糕通常由大米、糯米、木薯、红薯、小麦或西米制成。
互联网
2007年,据报道有2000万印度尼西亚人是互联网用户。2014年,互联网用户数量迅速增长至8370万人,位居世界第六。2019年,即Covid-19大流行发生的前一年,印度尼西亚的互联网用户数量估计为1.75亿人。与此同时,到2022年,印度尼西亚的互联网用户将达到2.1亿人,约占印度尼西亚人口的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