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市_Manila
马尼拉市(英语:City of Manila,西班牙语: Ciudad de Manila),是菲律宾首都和人口第二大城市,位于吕宋岛西部国家首都区西部的马尼拉湾沿岸,它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除了港区(Port Area)地区外,马尼拉每一个市辖区均有教堂,其中有些教堂已成为区内市民的专属礼拜教堂和马尼拉大都会内众城比邻。菲律宾总统府马拉坎南宫亦位于马尼拉市,发挥着总统办公室和总统官邸的中枢功能。
概况
马尼拉市面积42.88平方公里,位于吕宋岛西部的马尼拉湾沿岸,距香港900公里,距新加坡2400公里,东北距吉隆坡2100多公里。马尼拉被巴石河一分为二,巴石河和马尼拉湾的冲积沉积物是该市大部分水体的所在地。13世纪,这座城市由位于旧定居点以北的巴石河沿岸的商店和收银机组成。马来人给这座城市起的正式名称是Seludong/Selurung,吕宋岛的部分地区也使用这个名称,有人认为它是通都王国的首都。
这座城市最初被称为“Maynilad”,这个名字来源于单词nila,这是一种生长在海湾沿岸的开花植物,用于制造贸易肥皂;它来自单词maynila,前缀“ma-”表示一个地方有茂盛的东西(“nila”可能是梵文“靛蓝树”的意思)。在西班牙时代,这座城市得到了发展,围绕着王城(nahahaligiga)(原来的马尼拉)的防御支柱建立了密集的定居点。王城是东南部最古老的防御支柱之一,是由耶稣会传教士建造和建造的,目的是让中国人无法征服社区并拯救公民。
美国统治时期,城市南部进行了多次整修,采用了丹尼尔·伯纳姆的建筑设计。该市拥有100多个公园,分布在全市各处。从1565年到1898年,菲律宾群岛被正式统治了三个世纪,马尼拉成为西班牙殖民政府的所在地。当英国在菲律宾时,马尼拉从1762年到1764年被英国统治了两年,成为七国集团的一部分。多年战争。马尼拉仍然是菲律宾的首都,由英国临时政府通过马尼拉大主教和皇家法庭管理。反对英国人的罢工者的据点是在邦板牙省。
马尼拉因持续三个世纪的马尼拉-阿卡普尔科贸易将货物从墨西哥运输到东南亚而闻名。1899年,美国从西班牙人手中控制了菲律宾,并管理整个群岛直至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城市的大部分地区被毁,是继波兰华沙之后第二个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城市。大马尼拉地区于1975年成为一个独立实体。
马尼拉大都会天际线
气候
马尼拉属于热带夏季和雨季,包括马尼拉在内的整个菲律宾都位于热带地区。它靠近赤道,意味着气温较低,有时低至20°C,有时高达38°C以上。由于湿度高,天气变得更热。在十二月下旬至五月有显著的旱季,其余时间则为较为气温较为温和的雨季。在雨季时每天的降雨量常大量集中于短暂的时间内,鲜少下一整天的雨。台风在六月到九月的期间来袭,并会在城市的部分地区造成水灾。
经济
马尼拉的经济有很多来源,由于其受保护的港口,马尼拉成为菲律宾的“国家主要港口”。除马尼拉港外,该市所有地区都有自己的集镇或市场,镇市场分为干货区和蔬菜区两个部分,这些城镇市场尤其在早上非常丰富。由于马尼拉政府的城市化计划,大部分城镇市场都已重组,圣安娜公共市场和普里蒂尔公共市场就是例子之一。如果有人正在寻找便宜的装备,他可以在Divisoria和Quiapo找到。
在马尼拉,可以购买的产品有化学品、纺织品、服装、电子设备、手表、钢材、皮革制品、各类食品和鞋子。包括烟草制品在内的浅色食品和饮料的销售是公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公民还与外国人进行贸易。他们交换金钱的材料是绳索、胶合板、精制糖、干椰肉和椰子油。旅游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马尼拉是该国的主要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了超过100万外国人。外国人经常参观岷伦洛(Binondo)、埃尔米塔(Ermita)、王城区(Intramuros)和马拉特(Malate)等地区。
现代广场遍布整个城市,大部分位于马拉特和埃尔米塔区。SM City Manila是菲律宾最大的广场之一,毗邻马尼拉市政厅,原来的SM广场仍然存在于圣克鲁斯的Carriedo。马尼拉最受欢迎的广场之一是罗宾逊广场埃尔米塔(Robinson's Place Ermita)。城市南部的马拉特区是哈里森广场,这是该市最古老的广场之一。马尼拉是居住成本最昂贵的城市之一。
西班牙殖民地时期
1570年,西班牙人抵达马尼拉。1595年,西班牙人公告马尼拉成为菲律宾群岛的首都。1789年,西班牙允许外国商船运载亚洲的商品到马尼拉,此前西班牙不准外国人在菲居留与经商。1834年9月6日,西班牙宣布开放马尼拉为国际自由商港,并逐步取消排外条例。此后外商纷纷进入马尼拉。1898年美西战争,西班牙战败,马尼拉改由美国治理。
二战时期
1942年1月2日,马尼拉在太平洋战争中被日军所据。1945年2月23日美军夺回了这座城市,不过未能阻止马尼拉大屠杀。在二次大战攻防期间,菲律宾大部份的城市都被摧毁,但战后也大部份迅速被重建。
马尼拉地区地图
人口语言
截止2024年,马尼拉总人口约184万人,官方语言是菲律宾语,称为他加禄语,而英语在整个马尼拉大都会的教育和工作中广泛使用,由登陆菲律宾的美国人教授。闽南语在华裔菲律宾社区中广泛使用,老年居民主要使用西班牙语,直到1987年,西班牙语一直是菲律宾大学和学院的必修科目。许多年轻的欧洲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拉丁美洲人和其他人的主要语言是他们的母语。父母或最大国家或州的语言。
由于遍布整个马尼拉城市的众多信仰,这座城市的国际化性质和不同文化的存在反映了马尼拉。菲律宾自建国以来就存在的宗教自由是存在不同信仰的原因。不同教派的人以基督教教堂、佛教寺庙、犹太圣地和伊斯兰教清真寺为代表。
公共交通
马尼拉作为一个主要城市,拥有多种类型的交通工具。所有这些类型中最突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使用的吉普车,还有公交、出租车和TamarawFX等知名交通工具。摩托车和三轮车用于短途旅行。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在迪维索里亚,小贩摩托车附在三轮车上运送货物。有些地方推迟了现代,例如岷伦洛(Binondo)和王城(Intramuros),但仍然使用Kalesa。
街道
马尼拉大都会的主要道路分为放射状道路和环形道路。Bulebar Roxas是马尼拉最著名的街道,位于马尼拉湾沿岸。所考虑的林荫大道属于放射状路。1(或R-1)前往卡比特。Bulebar Espanya属于径向路1号。7(R-7)线路从奎阿波(Quiapo)出发,终点为与奎松市(Quezon City)接壤的迎宾圆顶(Welcome Rotonda)。街道主席。老塞尔吉奥·奥斯梅纳属于南吕宋高速公路或放射状公路。3(R-3)是连接马尼拉和吕宋岛南部各省的最重要的道路。六百个社区中有两个位于城市内:C-1和C-2。
港口
马尼拉港位于马尼拉湾口,由于是该国的主要港口,被认定为“菲律宾国家主要港口”。服务经济等城市主要需求,发展工业旅游。北部和南部港口在节假日或情人节、灵魂节和圣诞节等庆祝活动期间会经历繁忙时期。
- 卢塞纳市_Lucena City[图]
- 三宝颜_Zamboanga[图]
- 桑托斯将军城_General Santos[图]
- 伊洛伊洛市_Iloilo[图]
- 达沃市_Davao[图]
- 卡加延-德奥罗_Cagayan de Oro[图]
- 八打雁市_Lungsod ng Batangas[图]
- 宿务市_Cebu[图]
- 马尼拉市_Manila[图]
- 菲律宾_Philippines[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