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樽港_Otaru Port_JPOTR
小樽港(Otaru Ko port,日语:おたるこう),港口代码:JPOTR,位于北海道小樽市,管理者是小樽市。根据日本《港口法》被指定为“重要港口”,根据《港口管理法》被指定为“指定港口”。小樽港位于北海道西部积丹半岛东侧,建在蜿蜒入石狩湾的海岸线上。北、西、南三面环山,是良好的天然良港。距札幌市约40公里,高速公路、铁路交通便利。
从天狗山看小樽市和小樽港(2011年8月)
石狩湾新港位于离岸约20公里处,需要与小樽港共享功能。小樽港北防波堤由广井勇设计,于1908年竣工,是日本首次采用斜块结构(混凝土块对角堆叠的结构),并被认定为日本推荐的土木工程遗产。土木工程师学会。有。它还被选为“北海道遗产”,因为“小樽港和防波堤”。
近年来,停靠港口的游轮数量不断增加,并正在努力普及“环日本海游轮”。胜野码头已开发可容纳13万吨级船舶。,未来还计划容纳15万吨级游轮。此外,目前接待6万吨级以下邮轮的3号码头已规划未来可容纳13万吨级邮轮,并开发客船码头和公交车停车场。2023年,一座由市政建筑改建而成的客船码头将竣工。
轮渡码头
新日本海轮渡小樽码头
胜野码头的西北部是新日本海轮渡管理的“新日本海轮渡小樽码头”。现在的轮渡码头于1994年竣工,拥有地下一层、地上五层的主楼“中心大楼”,以及建筑内有一座“卫星楼”,通过空中走道与船舶和船只的舷梯相连,主体建筑简洁而有力,大门的形象符合北海道大海的门户,与蓝色的大海相映成趣。、天空和冬雪。它具有雕塑般的设计。
港口历史
1869年(明治2年),明治政府成立开发委员会,将虾夷地区改名为北海道,并决定在札幌设立主县,小樽港成为北海道开发的陆海连接点16。随着石狩煤田的开发,北海道第一条铁路从小樽(手宫)开通到札幌后,这里发展成为运送煤炭和向内陆地区供应货物的中转港。此后,由于能源革命,导致以石油为主要能源,以及太平洋经济的发展,小樽港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因此,小樽运河的一部分是步行道,若竹木材场的一部分是小樽港码头的一部分,包括煤场在内的小樽筑港站周边地区正在开发为带公园的海滨区以及商业设施(翼湾小樽)等。
时间线:
1872年(明治):明治政府在色内村修建石码头,次年竣工。
1880年(明治13年):北海道第一条铁路“官营幌内铁道”(后来的手宫线和函馆本线)在手宫和札幌之间开通(日本第三条)。
1889年(明治22年):特別輸出港指定。
1897年(明治30年):小樽港第一期工程动工。
1899年(明治32年):指定为对外通商口岸(开设)。
1908年(明治41年):小樽港第二期工程动工。小樽港建设第一期修复工程(北防波堤)完成(日本第一座全尺寸混凝土防波堤)。
1911年(明治44年):手宫站附近装卸煤炭的高架码头竣工。
1914年(大正):区管(市)运河型填海工程第一期工程开始施工。指定为植物保护口岸。
1920年(大正):南北防波堤灯塔点亮。
1921年(大正10年):小樽築港第2期修築工事(南?島防波堤)完成。
1922年8月:高架码头附近卸载的炸药发生爆炸。87人死亡。
1923年(大正12年):第1期運河式埋立工事(小樽運河)完成。
1927年(昭和):市营港口建设第二期工程动工。
1929年(昭和):根据第二次拓殖计划,开始建设小樽港。
1931年(昭和6年):『小樽海港博覧会』開催。
1932年(昭和):市营港口修复工程第二期(有幌町填海工程)完成。
1934年(昭和9年):厩町岸壁完成。
1939年(昭和14年):小樽港修築工事(北防波堤増設)完成。
1940年(昭和15年):第1号ふ頭完成。
1947年(昭和22年):指定为检疫港。
1949年(昭和24年):举办“50周年港口节”(“小樽牛尾节”的前身)。
1950年(昭和25年):第2号ふ頭完成。
1951年(昭和26年):重要港湾指定。
1953年(昭和28年):小樽市成为小樽港的港口管理者。
1954年(昭和29年):第3号ふ頭1期工事完成。
1958年(昭和33年):3号码头被用作北海道万博会小樽会场的一部分。
1959年(昭和34年):高島漁港区第1期工事完成。
1965年(昭和40年):小樽港湾合同庁舎完成。
1966年(昭和41年):動物検疫港指定。
1967年(昭和42年):第3号ふ頭延長工事完成。
1969年(昭和44年):举行“70周年纪念典礼”。
1970年(昭和45年):小樽-舞鹤/敦贺渡轮服务开始(敦贺航线于2002年废除。)。
1971年(昭和46年):若竹木材场竣工。
1972年(昭和47年):中央码头竣工。
1973年(昭和48年):高島漁港区用地造成工事完成。若竹木材取扱施設用地造成工事完成。
1974年(昭和49年):北子防波堤扩建工程完成。小樽至新泻之间的渡轮服务开始。
1975年(昭和50年):中央码头地下通道竣工。
1977年(昭和52年):勝納大橋完成。
1979年8月14日:胜野码头渡轮码头竣工。
1980年(昭和55年):高岛地区小船码头设施竣工。胜内临海公园开放使用。
1981年(昭和56年):胜野/色内码头建设工程完成。北海商船公司小樽
-利尻/礼文航线开始提供渡轮服务(1993年停止)。
1984年(昭和59年):在胜野/色内码头举办“84小樽世博会”。
1985年(昭和60年)
4月2日:胜野码头渡轮第2泊位开始运营。
:由于临港线的建设,运河一期工程的部分填海工程已经完成。
1986年(昭和61年):運河散策路完成。勝納防波堤工事完成。
1988年(昭和63年):岛添防波堤竣工。临港路小樽港纵贯线开通。
1989年(平成1年):实施开港90周年纪念事业。
1990年(平成2年)4月29日:小樽港マリーナ一部供用開始。
1991年(平成):与俄罗斯霍尔姆斯克港建立姐妹港口伙伴关系。浦町码头改善工程完成。
1993年(平成5年)
:胜野码头1号泊位(-13m码头)现已投入使用。
12月29日:利尻-礼文航线废除。
1994年(平成):胜野码头新渡轮码头开始运营。
年5月1日:日本-俄罗斯定期轮渡航线开通。(2005年暂停)。开始开放远洋船舶公共等候区。高岛地区-5m码头(70m)竣工。
1996年6月:敦贺航线开始高速渡轮服务。
1997年(平成9年)
:
完成小樽市第1建设区填海、中央区再开发项目。
十月:小樽港广播站开设。
1998年(平成10年)
:小樽市中央区再开发项目第二建设区填海工程完成。中心区重建项目国家填海工程完成。
10月25日:运河公园开放使用。
1999年(平成11年)
8月4日:纪念开港100周年仪式举行。
:筑港临海公园开放使用。
2000年(平成12年):小樽港北防波堤被认定为“日本土木工程学会选定的土木工程遗产”
。
2001年(平成13年):作为小樽港和防波堤被选为“北海道遗产”
。
2002年(平成14年)
:北滨码头改善工程完成。保税区建成。
9月16日:小樽~敦贺高速轮渡航线废止。
9月17日:至中国的定期集装箱航线开通。
2003年11月20日:手宫码头改善工程完成。门式起重机投入使用。
2004年(平成16年)
:成为稻草指定进口口岸。舞鹤航线开始超高速渡轮服务。小樽港纵线平矶岬线开通。
11月22日:小樽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定期货船航线开通。
2007年(平成19年):在3号码头开发保税区设施。
2008年(平成20年):小樽港相关遗产地(在北防波堤/港材料角举行的试验片)被认定为“现代工业遗产”
。
2009年(平成21年):“日本丸飞行邮轮北海道”荣获“2008年度邮轮”大奖。实施开港110周年纪念工程。小樽港坡道式沉箱制造场被日本土木学会选定为“土木工程遗产”
。
2010年6月1日:小樽地方联合政府大楼竣工.
。
2011年(平成23年):被指定为日本海一侧远洋邮轮的基地港。
2013年10月25日:开通小樽至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间的定期滚装船航线。
2023年4月:3号码头的邮轮客运码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