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萌港_Rumoi Port_JPRUM
留萌港(Port of Rumoi,日语:るもいこう),港口代码:JPRUM,位于北海道留萌市,管理者是留萌市。根据日本《港口法》被指定为“重要港口”,根据《港口管理法》被指定为“指定港口”。留萌港是留萌市、以旭川市为中心的上川、空知地区等留萌振兴局的集散地,也是日本海沿岸渔业的基地。日本海的西风在冬季特别强劲,在昭和初期,“冬季西风强劲时,风速超过28米的情况并不少见,波浪超过6米高,能以巨大力量撞击防波堤。”
其强度如此之大,与印度的马德拉斯(钦奈)和英国苏格兰的威克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波港之一。由于波浪剧烈,南防波堤的建设是一项罕见且艰巨的任务,由于防波堤的移动和改造历史,“留萌港南防波堤”被选为“土木工程遗产”2010年由日本土木工程师学会颁发。
港口历史:
在旧留萌河河口附近,有一个阿伊努人的村庄,用阿伊努语称为“Rurumoppe”(潮水静静地进入的地方,海水平静且始终存在的地方)。,以及位置契约制度开始,贸易船开始进出卢鲁莫普,贸易店开业。明治时期,向本州运送鱼类和木材的日本船只和西式帆船数量增加,根据英国工程师查尔斯·斯科特·梅克的研究和规划,修建港口的运动变得活跃起来。
1909年,港口建设获得政府批准,并于次年作为“第一期远征计划”的一部分进行建设。因计划变更、工期延长,施工工作被延续到“第二次远征计划”中。1929年起,留萌铁道开始进行煤矿线附属码头的建设工程,并于1932年竣工,这是日本首次由私人承包商参与在港口建设中,成为。此外,现代化的留萌港于1933年竣工。
留萌市和留萌港地区的航拍照片(由1977年拍摄的6张照片组成)。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地图和航空照片
南防波堤的建设始于1910年,但在1920年10月8日(大正9年)建设过程中,被最大波高7.6m、最大波长106m的波浪淹没,1929年竣工,混凝土沉箱,移动5个箱体。到了1955年,港口的许多建筑物都因海浪和台风的影响而遭到破坏,因此在1959年(昭和34年),日本首次建造了一艘25吨级的船舶。在南防波堤上设置区块,。并建设西防波堤以扩大港口功能。
然而,由于持续的大浪,消波块的功能恶化,因此从2007年到2022年,安装了967个80吨的消波块,为日本最大。2017年12月26日,西防波堤混凝土南灯塔(1975年安装,高度约14.6m,直径约2.7m,北纬43度57分45.7秒,东经)141度37分21.8秒。)被发现破损,距底座仅3米。26日记录到最大瞬时风速超过30m的暴风雪,看来是因巨浪导致建筑物倒塌。
随后,2022年10月14日,西防波堤南灯塔在原位置重新安装,修复工作完成。由于留萌港附近有包括大和田煤矿在内的多个煤田(留萌煤田),因此在该港安装了煤炭装载机,并发展成为运输煤炭。以及出口木材。此外,由于能源从煤炭向石油的转变,留萌港在古田滨和御泊地区建设了大型码头,并正在努力强化其作为配送基地港口的功能。
时间线:
1910年(明治43年):留萌港开始建设。
1929年(昭和4年):南防波堤竣工。
1931年(昭和6年):北防波堤竣工。
1936年(昭和11年):指定为“国际通商港”。
1951年(昭和26年):施行《港口运输事业法》。
1952年(昭和27年):被指定为“重要港口”。指定为“入境/出发港”。
1953年(昭和28年):留萌市成为港口管理者。
1954年(昭和29年):指定为“木材进口港”。被公共水回收法指定为“A港”。
1961年(昭和36):根据检疫法被指定为“检疫港”。
1963年(昭和38年):根据检疫法被指定为“大豆进口港”。
1973年(昭和48年):根据港湾法被指定为“特定港口”。
1992年(平成):古田滨码头(-10m)开始运营。
2004年(平成16年):御泊码头(-12m)临时服务开始(2007年开始全面服务)。
2010年:南防波堤被日本土木学会选定为土木工程遗产.。
2011年(平成23年):将日本海的一个基地港指定为“促进枢纽发展的港口”(原木)。
2017年(平成29年):西防波堤上的灯塔因巨浪倒塌。
2022年(令和3年):西防波堤上的灯塔恢复原位。
2027年:南防波堤体加宽和加高工程将完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