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函馆港_Hakodate Port_JPHAK
函馆港(Port of Hakodate,日语:はこだてこう),港口代码:JPHAK,位于人北海道函馆市,管理机构为函馆市,根据日本港口法被指定为重要港口,根据港口管理法被指定为指定港口。函馆港位于大岛半岛南端,是一个面向津轻海峡的海角形成的良港。由于形成了海水较深的巴形港湾,古时被称为“巴港”。
函馆港(2012年7月)
1859年,与横滨港、长崎港齐名,成为日本第一个通商港口,并设立了海关办事处。函馆港的开发据说始于1801年江户幕府和高田屋嘉兵卫进行填海造地。,从此成为连接北海道和本州的重要交通枢纽以及北海渔业的枢纽虽然作为基地港而发展,但由于200海里渔区规定、青函隧道开通导致青函渡轮关闭。,以及之后社会状况的变化,港口规划进行了修改泡沫时期,港口规划再次修改,将滨水区建设成为集散港口、发挥地方特色的渔业海洋学术研究中心和旅游城市。
开港以前的历史:
函馆湾周边地区曾经被称为“有助市”(在阿伊努语中意为“海湾的边缘”),因为海浪一直很平静,不需要停泊船只,所以被称为“Usukeshi”,在阿伊努语中意为“海湾的边缘”,它也被称为港口。1454年(京都三年),实力雄厚的津轻氏河野政通在臼岸建造了宅邸(北海道南部十二宅邸之一),因其形状像盒子而被称为“函馆”。
从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由于安藤氏的活动,贸易是通过津轻十三港进行的,但当大岛半岛海岸线成为军事基地时,贸易是直接从津轻十三港进行的。虾夷。贸易开始向若狭国进行。随着贸易的增加和更多的日本人进入该国,与阿伊努人的不平等差距变得明显,阿伊努人于1457年(Choroku元年)起义,导致小沙峰之战。和1512年(Eisho)。1999年,阿伊努人起义再次发生。结果,虾夷和人的中心转移到了福岛(松前)和上之国。此后,柿崎氏(松前氏)控制了虾夷地。
从八幡坂眺望函馆港(2006年4月)
江户时代,松前氏族将龟田定为虾夷与和人的边界,并采取措施避免阿伊努人和和人之间的冲突。此时,函馆地区的中心是龟田,但由于龟田港位于龟田川河口,沙泥流入并填满了港口,大船开始进入函馆,并逐渐成为居民。也搬到了函馆。当松前氏族最初发展了地方承包制时,贸易开始活跃,函馆商人控制了远至东虾夷的地区,海带等产品在函馆港采集。根据1739年(元文4)的记载,函馆是一个繁荣的港口,有游轮停靠在港口,而且由于它是奥羽海浪最平静的港口,东行的游轮(北前船)会检查天气。四]。为此,龟田的龟田警备所于1741年(《汉方1》)迁移至函馆,同时也进行了冲野口行动(据《虾夷岛纪官》记载,迁移发生在1747年。
此外,1785年(天命5年),长崎田原物会所成为田原物政府,并设立函馆会所,函馆成为北部地区的田原物收集中心。19世纪,1801年,内馆町进行了挖掘(切割),1803年,地藏町浅水区被开垦,1804年(文化元年岛屿竣工并建立造船厂,并很快建造了人工港。1811年,冲野口卫所成立,以函馆为据点、同时被任命为虾夷地区常务船夫的高田屋嘉兵卫开发了择捉航线。除择捉航线外,废除了直接处理制度,再次采用了地点合同制度。一名富商,他为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包括在“五罗忍事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绿岛(2012年1月)
从开放港口到太平洋战争
1854年3月31日,《日美和平友好条约》缔结。马修·卡尔布雷思·佩里率领旗舰等五艘船于同年5月17日进入函馆港开展测量工作。据报道,此时,几名船员感到函馆和伊比利亚半岛尖端的直布罗陀非常相似。次年(1855年)(安政2年),由于函馆将成为柴火、水源和粮食的补给港,江户幕府在函馆周边设立了函馆县令,作为函馆周边的直属领地,用于国防和外交目的。港口。治安官办公室搬迁。
由于港口尚未全面开放,与外国人的贸易是被禁止的,但一旦外国船只开始进入港口,就很难避免大量的货物销售。1859年(安政6年),函馆知县开始将大町填海为外国人居住地,周边地区也由私人填海。同年7月1日(6月2日),根据《安政五国条约》开港并开始贸易,但贸易额与横滨港和长崎港相比并不高。31]此后,他们主要向清朝出口海鲜,主要是海带。
明治时代,戊辰战争爆发。函馆湾成为函馆战争的战场。1869年,明治政府将虾夷地纳入直辖,并划归开发委员会管辖,并将函馆改名为“函馆”。函馆港也将更名为“函馆港”。1879年(明治12年)开始对港口发展进行调查。根据当时的内政部工程师安东尼·托马斯·鲁伯特斯·鲁文霍斯特·穆尔德的建议,龟田川改道至面向津轻海峡的大森海滩,以防止沙泥流入港口。同年,开达港使将青函航线委托给三菱财阀管理,但因其处理货物而名声不佳,于1882年(明治15年)开达港使被废止,转由三菱财阀管理。农业商业部借给北海道运输公司。同年,北海道运输合并,成立联合运输公司,并开通青函航线,与三菱展开激烈竞争。由于担心两家公司都会破产,政府进行了干预,1885年9月,两家公司合并成立了日本邮船。
函馆港的全面开发始于1896年(明治29年),对港口进行疏浚,修建沙堤、防波堤和灯塔,并利用填海地建造码头。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由广井勇建造的石砌防波堤函馆渔港船间防波堤据说是北海道第一个现代港口设施,属于函馆港改善设施集团的一部分,已被选为土木工程。当俄罗斯通过日俄战争后签订的《朴茨茅斯条约》(日俄和平条约)获得库页岛并授予日本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沿岸的捕鱼权时,函馆港口成为它确立的战略要地。1908年(明治41年),日本国铁(JNR)运营的青森港与青森港之间的青函渡轮开通。
从大正时代到昭和初期,该地区作为北海渔业基地达到了鼎盛时期,1921年开始运营螃蟹工厂船(大正10号),1927年开始运营鲑鱼和鳟鱼近海捕捞船(昭和2).[34]1932年(昭和7年),西码头开始运营。当若松码头和有川码头加入青函渡轮服务后,其功能得到了增强。太平洋战争(二战)期间,发挥了将北海道煤炭运往本州的作用,但在1945年7月(昭和20年),四艘客货船和四艘客货船被美军对北海道的空袭摧毁。六艘货船沉没,两艘受损。而且,其中两艘船在空袭之前就已经在海上事故中沉没,处于毁坏状态。
战后至现代
1951年被指定为“重要口岸”,适用《港口运输事业法》,根据《出入境管制令》指定为出入境口岸,根据《出入境管理令》指定为检疫口岸。《检疫法》已经制定。1952年北海渔业重启时,开展鲑鱼和鳟鱼捕捞,但1977年设立“专属经济区”时北海,此外,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鱿鱼和以鱿鱼为主的鱿鱼干加工业不断发展,并建立了“函馆”品牌。1953年,函馆市成为港口管理者。
1954年,受15号台风(后称洞爷丸台风)影响,发生洞爷丸号事故,造成重大灾难。中央码头于1959年(昭和34年)开始运营。1964年(昭和39年),道南海运(后来的东日本轮渡→津轻海峡轮渡)运营的渡轮于1967年(昭和42年)开始在大间港和青森港之间运行。万代码头于1974年(昭和49年)开始运营。
1984年(昭和59年),函馆地区被指定为“科技都市”,该地区促进了当地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公司的设立。1988年,青函隧道开通,青函渡轮被废除,该市宣布自己为“国际旅游城市”,并计划转型为旅游城市。同年,与青森市共同举办了“青函隧道开通纪念博览会”。用作停车场的绿岛是配合中央码头、北码头的建设,在港口内进行疏浚工程而形成的人工岛(1991年(平成3年)。竣工)。)、万代码头,于1996年竣工(1996年起对外开放。1997年,为了促进函馆港的物流,函馆海湾大桥(巴大桥)开通。2002年(平成14年)和2003年(平成15年),港町地区水深14m和12m的码头分别投入使用。
此外,2003年(平成15年),为了开展发挥地区特色的城市发展,制定了函馆国际渔业海洋城市计划。40被选为结构改革特别地区,海洋前沿科技研究区,促进联合研究和国际研究交流。2012年,弁天地区、西码头、绿岛(大町地区)、红砖仓库(末广地区)、函馆早市(若松地区)等地区被注册为“港绿洲”。2014年,函馆市国际渔业海洋研究中心在弁天地区开业。2017年(平成29年)函馆港主干道路全线通车。函馆市青函渡轮纪念馆摩周丸所在的若松码头已开发为邮轮专用码头,目前处于临时使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