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友连木材网】!
loading
立即发布信息
    【友连木材网】 > 热点资讯 > 港口百科 > 日本港口 >  新泻港_Niigata Port_JAPAN

    新泻港_Niigata Port_JAPAN

    时间:2024-02-17 05:40:32  编辑:isky  来源:【友连跨境】  浏览:239次   【】【】【网站投稿

    新泻港(Niigata Port,日语:にいがたこう),是面向日本海的港口,从新泻县新泻市一直延伸到北神原郡西乡町,港口管理机构为新泻县。该港口位于新泻市中央区和东区、信浓川河口两侧有港区的西港区与市区东北端的北区和精子町之间修建的隧道。


    /attachment/editor/20240130/1706606628wnczc.jpg

    新泻西港位于信浓川河口


    新泻港由新泻西港和新泻东港两个港区组成,除被港湾法指定为国际基地港、港口管理法指定港口外,还被指定为国际核心港。此外,它还被指定为日本海基地港中的综合枢纽港,以及国际海运集装箱和液化天然气两个领域的基地港。


    港口概述:


    新泻港在历史上一直作为日本海的重要港口而繁荣,江户时代的北前船是明治维新前根据美日友好通商条约开设的五个港口之一。现在是在中央区和东区信浓川河口两岸的古港西港区(新泻新泻)与北区和精工町之间修建的昭和时代挖掘型建筑。它由两个港区组成:东港区(新泻东港)。西港区负责旅客和货物运输。另一方面,东凑区是一个仅货运的港区,没有客运设施,最初是作为工业港口发展的,但后来成为商业港口,包括建设日本海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本州岛一侧,功能不断增加。


    新泻西港(西港区)


    西港区最初是作为信浓川河口两岸开放的河口港新泻港而繁荣的。横跨新泻市中央区和东区。它的位置与其他通商口岸有很大不同,它位于平原的中心,大河的入海口,周围没有小丘陵或山脉。由于地处河口港口,港口定期进行疏浚以保持水深,年疏浚量约为85万立方米。大约70%的疏浚土砂被倾倒到信浓川河口近海4.5公里处的海洋中,剩余的30%则被丢弃在河口左岸造船厂的垃圾填埋场。


    /attachment/editor/20240130/1706606690wnczc.jpg


    然而,从保护海洋环境的角度来看,国际法原则上禁止海洋倾倒,西港区在获得环境大臣许可的情况下作为特殊例外仍在继续进行海洋倾倒,但实际上,其数量约占每年70%的疏浚土壤倾倒到海洋中。此外,由于船舶处理场可接收的废物量已经紧张,国家政府、新泻县和新泻市正在东区新泻机场沿海地区建设新的处理场。


    整个西港地区已被登记为港绿洲,成为以新泻市历史博物馆和万代码头为代表的繁华地区,被称为新泻港绿洲。


    新泻东港(东港区)


    这是一个横跨新泻市北区和精工町的挖掘港。发掘前,周边原为小渔港、沙丘、田野。挖掘产生的土壤以及与东港同时建设的关谷支渠的开挖土壤,被用作新泻绕道和龟田绕道的填充材料。港口刚开港时,交通网络不发达,公共交通薄弱,周边只有星罗棋布的私人住宅。因此,当一艘从海外抵达的船舶的船员得知新泻港的停靠港是“东”时,他们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后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港口系泊设施竣工,航线网络扩大,随着周边交通网络的发展,港口设施逐渐完善。港口周边地区是工业园区,许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企业在此设立了制造基地和分支机构。另外,南码头还有新泻港中心,是县政府为进港船舶的船员和周边企业员工设立的福利设施,配备了会说英语、俄语、日语的工作人员。


    然而,由于使用该船的外国船员减少,该船不再正常运作,该船于2006年底被关闭并废除。东港地区已被登记为港绿洲,以精工町海之弯博物馆为代表设施的港绿洲精工,是周边地区举办海洋休闲和活动的中心。


    /attachment/editor/20240130/1706606720hauxt.jpg


    近代初期(直到江户时代末期)


    从古代到平安时代,信浓川河口有一个名为“神原津”的港口十分繁荣,这里汇集了许多货物,也有许多旅客来往。1616年,长冈城城主堀直赖为港口城镇奠定了基础。1671年被指定为西行航线的停靠港,确立了在国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此外,1633年9月发生的洪水导致信浓川和阿贺野川汇合,河口的泥沙被冲走,加深了港口的水深,港口作为良港而繁荣起来。可停泊大型船舶。17世纪末,每年约有3,500艘船只进出该港口。


    近代(从二战后重建到现在)


    新泻港的港口设施虽然没有因战争而遭受重大破坏,但由于美军封锁水雷、被水雷击中的沉船以及一艘挖泥船的损失,影响了港内水深。无法再维护,大大推迟了战后港口的重建。战争结束后10月在美军的领导下开始扫雷行动,但于1946年6月停止。日本海上保安厅于1948年9月恢复扫雷,1949年6月完成港口扫雷。.随后,1951年,针对日本海漂流的水雷进行了大规模的扫雷工作。沉船的处理工作于1946年开始,船体被拖走、移走和拆除。1946年也恢复了疏浚工作,通过增加挖泥船的数量,水深得以维持在1950年战前的水平。在此期间,新泻港于1951年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港口,1952年1月,旧金山和平条约签署后,发布了新泻港航行安全宣言。


    新泻市曾经积极开采天然气,但由于在开采天然气的同时抽取地下水,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生活基础设施的进步和人口开始增加,该市的地面沉降变得严重。受此影响,市中心护城河流量下降,水质明显恶化,新泻港周边地区也遭受重创,海岸崩塌,沙滩后退,码头围墙被淹没。针对这种情况,该市实施了禁止开采天然气的规定,地面沉降已经平息。然而,由于进港船舶数量和货物吞吐量的增加,港口设施变得局促,结构性问题导致大型船舶进港困难,河床定期疏浚清除。信浓川上游流入的泥沙,由于必须克服许多结构和区位限制,制定了新的港口建设计划,旨在扩大其作为工业港口的功能。1963年,将海岸线挖掘到精工村(现在的精工町),创建新泻东港。


    然而,1964年6月16日发生的新泻地震中,海啸袭击了因液化而下陷的地区,造成严重的水浸破坏、码头围墙损坏、油罐起火等,港口设施遭受毁灭性打击,总损失约为216亿日元。然而,震后两年内就完成了修复工作。,修复后通过设施的扩建和跨岸贸易的进步而发展,并于1967年6月1日成为第一个指定的日本海的重要港口(现在?被指定为国际枢纽)。此外,作为重建措施的一部分,一直在建设中的东港也被用作分散一直集中在市中心的制造和物流基地的场地,并于1969年(昭和44年)11月开业19日。与此同时,原来的新泻港被称为新泻西港。


    此后,东港开通了与苏联(现俄罗斯)、东亚、东南亚的国际集装箱航线,并发展了液化天然气(LNG)泊位、龙门吊等港口设施。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以及周边地区也被开发为工业园区,逐渐承担起工商业港口的角色。目前,西港区负责旅客和货物运输,东港区负责货物运输。


    此前,朝鲜货客轮“万景峰”号也曾停靠在国际客运码头。自2006年7月5日起,作为对朝鲜经济制裁的一部分,同国籍船只被禁止停靠日本港口,此后不再进入港口。


    1995年6月,被指定为核心国际港口,是全国8个港口中唯一位于日本海一侧的港口,次年1996年3月,新泻县区域进口促进计划(新泻FAZ计划)经国家批准,成为国际口岸,通商口岸功能不断完善。此外,2011年11月11日,为了强化日本日本海港口的功能,新泻港被指定为日本海一侧的基地港,新泻港被指定为日本五个综合性基地港之一已被指定为国际海运集装箱和液化天然气两个板块的基地港。


    近年来,外贸集装箱货物吞吐量一直保持在日本第10名左右,在日本海港口中最高,而且吞吐量本身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2011年发生东日本大地震时,太平洋沿岸的港口遭到破坏,吞吐量达到20万标准箱。